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处击剑训练馆内,十几个孩子正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灵活移动、进攻、防守,金属碰撞声、脚步声与教练的28圈指导声交织在一起,汗水浸透了28圈网页版他们的防护服,但口罩之上的眼睛却闪烁着专注与兴奋的光芒,站在场边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注视着这一幕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“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教育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表示,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,而是让更多孩子体验击剑的乐趣,在挑战中成长。”
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活动正在有序恢复,据王钰介绍,目前全市已有超过30家击剑场馆重新开放,近2000名青少年选手回归日常训练。
“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。”王钰强调,“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指引,包括限制训练人数、增加器械消毒频次、保持通风等,我们鼓励教练创新教学方法,让训练更加富有趣味性。”
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教练张先生表示,他们现在更多采用游戏化训练方式。“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些击剑小游戏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掌握基本技巧,孩子们的热情明显提高了。”
王钰认为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特殊价值。“这项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,还能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、抗压能力和礼仪观念。”
“击剑被称为‘物理象棋’,要求选手在瞬间做出判断和反应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这能训练孩子的思维敏捷性和应变能力,击剑讲究礼仪,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,选手都要向对手、裁判和观众行礼,这培养了尊重对手、遵守规则的意识。”
海淀区实验二小五年级学生李明的母亲王女士告诉记者,孩子练习击剑两年后变化明显。“以前他做事容易半途而废,现在更有毅力和专注力了,击剑还帮助他学会了如何优雅地面对输赢。”
为了让更多孩子接触并喜爱击剑,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。
“我们开展了‘击剑进校园’活动,目前已与20多所中小学合作,开设了击剑选修课。”王钰介绍说,“我们开发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训练课程,降低了入门门槛。”
协会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击剑体验活动和业余比赛。“我们不仅举办竞技性比赛,还设有趣味性赛事,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参与其中,享受击剑的乐趣。”王钰说。
这些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,数据显示,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注册人数从2019年的约1200人增加到目前的近2000人,增长超过60%。
科技的应用也为击剑运动带来了新变化,一些击剑馆引入了智能设备和视频分析系统,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技术动作。
“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训练,而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。”王钰表示,“比如通过视频回放,孩子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问题;一些穿戴设备可以记录击剑速度和力度,帮助调整训练强度。”
线上教学也在疫情期间得到发展。“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线上课程,包括技术讲解、体能训练和击剑文化介绍,让孩子在家也能继续学习。”王钰说,“这些线上资源现在仍然很有价值,可以作为线下训练的补充。”
尽管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发展势头良好,但仍面临一些挑战,王钰指出,场地不足、教练员队伍建设和资金支持是当前的主要问题。
“我们正在与相关部门沟通,希望增加公共击剑场馆的建设。”王钰透露,“我们加强了教练员培训,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。”
对于击剑运动的未来,王钰充满信心:“我们希望打造更加完善的青少年击剑培养体系,让击剑成为更多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生活方式,重要的是保持初心——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,在剑道上收获成长。”
在训练馆里,10岁的小剑客刘雨晨刚刚结束一场练习赛,虽然输了比赛,但她仍然微笑着与对手握手致意。“我喜欢击剑,因为它让我变得更勇敢、更自信。”她说,“每次踏上剑道,我都感到非常快乐。”
这正是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努力的方向——让更多孩子像刘雨晨一样,在击剑运动中找到快乐,收获成长。